您正在浏览:主页 > 三国网页游戏 > 永不言败的诗歌英雄
作者:网页游戏公益服 来源:http://www.banruo.net 时间:2019-05-01 03:07
今年秋天,执教西安外国语大学的伊沙回到母校北京师范大学。这次伊沙是送儿子入学报到的。站在母校的大门外,看着眼前既熟悉又陌生的北师大校园,伊沙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大学时代。 中国最好的诗歌生态 生于成都、长于西安的伊沙,出生于1966年,身材中等,相貌俊朗,典型的诗人气质。声音响亮,底气十足,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西安,又一个万籁俱静的深夜,在大多数人已经进入梦乡的时候,伊沙却毫无倦意,精神抖擞地在家里电脑前又开始他夜以继日的劳作,大海捞针一样从众多的诗歌中精选出一首佳作发布在他在微博上开设的“新世纪诗典”上。 2011年4月5日那天,对于诗歌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个节日。在这一天,由伊沙主持编选的“新世纪诗典”从零时起正式开张。伊沙每日会在微博上发布一首新世纪以来的优秀诗歌,并加以点评。当天,在“新世纪诗典”上率先登场、“打头炮”的是伊沙的师弟、出版人沈浩波,推荐诗作为《玛丽的爱情》,并附加了伊沙写的诗评。 从此之后,勤奋的伊沙以“每天一诗”的速度精选出国内优秀诗歌精品发布在微博上,365天,天天如此,雷打不动,一晃儿坚持了四个年头,共计选出了1000多首优秀诗作。由他主编的《新世纪诗典》第一季、第二季先后出版。目前,第三季正在编辑出版中。“民间立场,独立品质,先锋走向,现代纯诗。”谈到选编“新世纪诗典”的思路,伊沙向法治周末表明了自己的追求。 今年9月18日晚,一场别开生面的诗会在西安举行。出席诗会的有从大理赶来的诗人潘洗尘以及伊沙、秦巴子、黄海、朱剑等几位西安的诗人。这场诗会有一个统一的品牌,那就是“长安诗歌节”。作为长安诗歌节的策划者、组织者,这是伊沙主持的第159场“长安诗歌节”了。 2010年1月,伊沙和几位诗人共同发起了这个诗歌节。这个节日是“定居在长安的旨趣相近的诗人们私人的、朋友的、诗歌的聚会与汇聚,意在将诗歌长安的大唐气象还原到诗人当下的日常生活之中”。5年来,伊沙在筹划“长安诗歌节”上费尽了心血,每一场诗会的主题、邀请的诗人都由他精挑细选,从而保证了诗会的质量。目前,长安诗歌节已经举办了161场,参加诗歌节的诗人已经达到上千位,朗诵诗歌上千首,举办了四届“长安诗歌节·现代诗成就大奖”,被诗人誉为“中国最好的诗歌生态”。 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伊沙原名吴一砂,学名吴文健。“我是在一进大学给全校诗歌大奖赛投稿时首次起用了‘伊沙’这个笔名的。”他说。 伊沙的诗歌处女作发表在1983年。那年夏天,他的一位同学在《语文报》发表了一首诗,对伊沙产生了强烈的刺激。有一天晚上,他在父亲单位的办公室里夜自习,面对窗外的万家灯火,忽然诗性大发,遂写出平生第一首诗《夜》,总共13行。伊沙工工整整地誊抄在一张方格稿纸上,因为父亲的办公桌上正好有一张《陕西日报》,他便抄了地址给投去。 9月下旬的一天,一个大雨滂沱的早晨,上早自习时,坐在伊沙前排的一个男生忽然回过头来告诉他,他写的一首诗发表在9月25日的《陕西日报》副刊上了。听见这个喜讯,伊沙的心里泛起阵阵喜悦。 1984年9月的一天,在西安三中念高二的伊沙听几位写诗的同学说《语文报》正在举办“我们这个年龄”征诗活动。于是,他就根据发生在身边的男女生之间朦朦胧胧的“校园友谊”故事,写了一首题目叫《红叶书签》的诗,投了稿。转眼到了第二年3月,伊沙获奖的喜讯传来! 那一刻,伊沙高兴地手舞足蹈。“由于这项活动被算作是‘国家级的学习竞赛’,按照当年高考的相关规定,其优胜者可以因此而增加20分——正是忽然多出的这20分让我上了重点线并有幸被北师大给录取了。”如今说起《语文报》对他的帮助,伊沙的心里充满了感恩之情。 1988年11月的一天傍晚,已经入北师大学习的伊沙突然诗如泉涌,在女朋友(后来成为他的妻子)的宿舍里,他拿出自己写诗的本子,一气呵成地写出了他的“成名作”《车过黄河》。 第二年年初,这首诗被他的朋友拿到了哈尔滨作协内部发行的报纸《文学潮声》上发表。“如果说,此前我还只是一个‘校园诗人’的话,那么此诗一写我就是一名真正的‘诗人’了,甚至是一名优秀的诗人了!”如今谈起这首代表作,伊沙的脸上依然挂着自豪的喜色。 1988年10月,甘肃《飞天》“大学生诗苑”栏目以《伊沙诗抄》为总题刊登了他写的10首诗,近400行,占了当期《诗苑》一半的页码。那是《诗苑》有史以来个人一次性发诗的最高记录,而以诗抄的形式刊出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这组诗歌发表后,顿时在大学生诗坛引起了轰动,伊沙这个名字从此名扬诗坛,成为1980年代大学生诗群中的重要诗人。 “核武器”的“杀伤力”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在西安外国语学院教书的伊沙尽情展示着他的诗歌才华,迎来了诗歌创作的黄金期。 1990年的一天上午,伊沙在家里阅读一本诗选时看见了海子的一首诗歌。睹物思情,读诗念人,伊沙的眼前渐渐浮现出海子在1989年的情景。想到海子诗歌中写下的太阳,写下的土地,写下的村庄与麦子,却难以养活他这样一个优秀的诗人,伊沙感慨万端,奋笔疾书,面对当时诗坛充斥的各种时弊,写下了一首诗,题目叫《饿死诗人》。 《饿死诗人》这首诗在《诗刊》发表后犹如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 “要成大诗人,光有常规武器——短诗不成,必须要有核武器——长诗。”于是,伊沙从1994年开始,先后创作了《点射》《史诗2000》《风光无限》《天花乱坠》等几部长诗佳作。尤其是他写的长诗《唐》,更是给他的诗歌武器库增添了“一枚原子弹”。 伊沙出生在成都,大学四年在北京,除此之外一直生活在西安。对于西安这座古城,伊沙怀有深深的乡情乡恋。多少年来,他始终想写一部关于古城西安的长诗,全面展现长安的文化底蕴和自己对长安的情结。 2002年年初,伊沙开始动笔创作长诗《唐》。在那段日子里,他每天写作五个小时左右,经常写到凌晨两三点。经过一年来的潜心创作和半年多的修改,5000行的长诗终于创作成功了。“《唐》来自于情结、野心、战略、生活、契机、才华、恒心等因素的综合运用。”这部长诗完成后,2004年8月,由澳大利亚原乡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外诗坛引起了强烈反响。 (作者系20世纪80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倡导者,校园诗歌运动史研究者,80年代诗歌纪念馆馆长,曾编著出版中国首部校园诗歌史专著《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20世纪80年代校园诗歌运动备忘录》) “我是最全面的” 法治周末:1980年代校园诗歌那段经历对你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伊沙:可以说,从写校园诗歌开始,我走上了职业诗人的道路,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一直与这种文学形式打交道。 法治周末:你如何评价自己的诗歌? 伊沙:它们是最好的——这里所说的“最好”不是在与众诗的比较中产生的一个结果,而是因为这些诗的天生丽质,它们是最纯粹最自由的诗歌历程。 法治周末:除了诗歌,你在小说、翻译、随笔、评论等方面,也都有所成就。你是如何兼顾的?
<<上一篇:《英雄之歌—纪念樊龙诗歌作品 >>
<<下一篇:《终极胜利》隔空致敬《魔域网页游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