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主页 > 网页游戏SF > 解密张献忠“梓潼之战”,三过梓潼放下屠刀。
作者:网页游戏公益服 来源:http://www.banruo.net 时间:2019-12-08 00:27
张献忠在川征战 为何三过梓潼放下屠刀?张献忠在梓潼的战争遗迹至今还在流传:屯兵营盘梁、上亭铺大捷、认张亚子庙为家庙。
梓潼,位于四川北边是通往中原的必经之地,出川北上要道,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张献忠的征战版图,在梓潼留有重要遗迹。1640年,杨嗣昌挂帅出京,指挥十省巡抚共三十余万兵力,趁势想把张献忠等义军赶入川中,关门消灭于金牛道(即川陕蜀道),关系到张献忠义军存亡的“梓潼之战”拉开序幕。
1.屯兵营盘梁
藏屯兵营盘梁遗留下大小不等山洞从梓潼出发,向西行30公里,便来到龙顶山腰的黎雅场镇。对直向下场口走100多米,看见一座观音庙,便是营盘梁所在地。登上营盘梁,,山梁脊较平,五座山包相连。有自古留下来的四口塘埝,水洁净清彻,终年不枯竭,是安营扎寨的好处所。
▲营盘梁上张献忠所挖山洞
在营盘梁的山腰上,还保存着张献忠扎营挖出的山洞,大的能容下二三十人,小的也能容纳下十多人。附近居民说那是张献忠屯兵开挖的。山洞很多,互相连接,多则容纳二三十人、少则十多人。上世纪70年代,山洞挖出过几口大罗锅,发现过一个龙浮雕的铜碗,口径约15公分,碗底有两厘米见方的柱脚。估计是张献忠屯兵时,曾在山洞埋锅造饭。在黎雅场镇西北十几里的金龙乡凤凰村苏氏宗族碑文中有如下记载:我祖自大明以前居此土,考古碑与寺钟碣,朗朗可查,至遭献忠之叛,稳居龙安古城苏家坝……复回坝子苏家湾。但谱失无稽。惟核前人意纸薄,始知我祖勤生置业数处,守业无失……”此碑尚巍然耸立,足以证明张献忠确经黎雅无疑。
2.上亭铺大捷
上亭铺大捷张献忠伏兵重创明军张献忠与杨嗣昌的战争中,上亭铺大捷是其生涯重要一战。
▲上亭铺
张献忠入川后,明总兵贺人龙,怕误中张献忠埋伏之计,屯兵广元不进,万元吉指挥不动。张献忠沿途布置“探子”对明军这些行动了如指掌。十月二十五日攻克剑州。杨嗣昌错误估计,以为布置了四川各县地方军及豪绅沿途阻截,他从汉中抄栈道(小道)到剑阁,把义军阻于广元、剑阁之间。十月二十八日明军先锋到剑阁时,闻知张献忠直下绵州(今绵阳市),明军紧紧尾随不舍。张献忠分析杨嗣昌心理,如果知道他占领绵州,就无法控制义军了。
绵州是南达成都,东走潼川,西扼龙安(今平武、松潘),北锁川陕蜀道之要冲。绵州丢失,成都就危在旦夕。“张献忠分析这种情况后,反以少数军力攻绵州,而把四五万大军潜伏在梓潼庙垭至上亭铺四五公里小道两旁的古柏丛林之中。”周朝海解释,古柏丛林的山势盘桓陡削,故名寨子山。左是群柏丛密,右有悬崖壁挺。悬崖下是九曲潼江,险窄栈道,穿林而过。“从丛林中窥视栈道,清晰如镜;从栈道望丛林,黑黝黝一团,更难见到林中埋伏的大军。”十月三十日,黄昏将至,千军万马的明军主力接踵而至,等到主力过半之际,养精蓄锐的义军从丛林中倾师而出,拦腰把杨嗣昌主力截为数段。枪剑如云,刀矛如雨,人喊马叫,杀声震天。右是悬崖,后退是绝坎,明军有的交出武器,有的下跪乞降,有的奔林乱窜,横尸断路。六七万主力,溃不成军。
据《纪事略》记载:“梓潼一战,累骨如山,十三省大军,丧殁殆尽。当是时也,耐玩页游蔽野,号声盈耳,伤心惨目,有如是耶!忠乘势略绵州、罗江、德阳等处。”残余明军想退绵州,张献忠部李定国埋伏于绵州亢香铺,又一伏击,前部明军,几乎全军覆没。
3.认七曲山大庙为家庙
在庙内的风洞楼墙壁上,镶嵌着一通清乾隆七年(1742年)绵州知州安洪德捣毁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塑像石碑《除毁贼像碑记》。碑高1.33米,宽0.73米,厚0.1米。碑的铭文为安洪德撰。
▲七曲山大庙内的张献忠塑像。
张献忠真的是屠川,为何当地人还给他建庙塑像?
说起张献忠在梓潼的故事,除了一系列战争,其在梓潼县城北七曲山大庙,认文昌庙为家庙(当时称太庙)的故事颇有传奇色彩。其三过梓潼,放下屠刀,或因“梦人以宗弟红柬来谒,诫以勿杀邑民”。张献忠北上抗清死后,清王朝统治了四川。为了避清朝祖庙之名,把太庙改称大庙。
当地曾发掘到一通张献忠部下的禁令碑,叫《大西骁骑营都督府刘禁约碑》,碑文记载张献忠部队纪律严明,不许“妄害良民”,不许“擅娶本土妇女为妻为妾”,违者“连坐”、“捆打”,直至杀头。因此,张献忠受到当地人的爱戴。张献忠在西充凤凰山遇难牺牲。当地人民十分怀念他,此后不久(康熙年间)就悄悄在来人稀少的风洞楼为张献忠塑了像。而此举遭到清廷的反对,张献忠塑像被清廷反复捣毁,并在后墙壁立了一道石碑,这块石碑叫《除毁贼像碑记》。
<<上一篇:史可法 de 悲壮 >>
<<下一篇:读徐旭曾《梅花阁吟·学吟稿西湖稿》略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