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主页 > 传奇网页游戏 > 天才隐秘的苦闷与叛逆:鲁迅为什么热爱写"杂感"?
作者:网页游戏公益服 来源:http://www.banruo.net 时间:2019-03-28 01:43
一百年前,胡适在《新青年》上发出的文学改良主张,其实是文章学观念进化的一种折射。胡适提出八不主义,在精神层面并无更多新意,真正改写汉语理念的,当是周氏兄弟及其追随者们。其中有两条道路给人以深的印象。一是雅正的作品,一是反雅正的作品。前者受英国、日本随笔和明代作品影响,后者来自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罗素的暗示。梳理百年的汉语写作,周作人、汪曾祺、张中行等人属于前者,鲁迅、王小波当在后者之列。因为前者的势力范围广大,作品自然成了人们效仿的对象。而后者的追随者虽众,而得其文体之妙者寥寥。就传统而言,鲁迅等人词章上的经验,并未在文脉上得到深入的继承,这与文学史上《庄子》的传播现象极为接近。 晚清的新式文章家都企图绕过桐城派的审美路径,走一条新路。连深染桐城派趣味的吴汝纶、严复的写作理念都与先前的套路有了差异。到了陈独秀、胡适这一代,已经意识到写作的路径不止一条,有意偏离桐城遗风,寻找另外一种可能成为一代人的冲动。胡适当年提出的文学改良主张,乃汉语书写的进化的必然,就学理而言,较之宋代以来的文章观念,新颖的笔触还十分有限。所以谈及现代文章观念的转型,他的词章都还不能算在此列。 和陈独秀、胡适不同,鲁迅讨论文章之道的文字不多,但散落各处的观点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文体、词章的敏感。系统表露其文章理念是在《摩罗诗力说》和 《汉文学史纲要》里,对于古代的诗文、特别是文章的流变,形成自己特殊的看法。而他翻译的域外作品表露出的文章经纬,都无意间修正了过去的写作意识。
《摩罗诗力说》标志着鲁迅文章观念转型的开始。他借助刘勰、尼采等人的理论,一扫桐城文章的老气,“神思”“真然”“雄声”“新泉”“精耐玩的网页游戏之战 士”等概念,催生出新的书写理念。这影响了他后来《汉文学史纲要》的写作。 在《汉文学史纲要》里,鲁迅沿着章太炎的思路,对于先秦的书写的形态有一个 总体的把握,在传统文章观念中,注入了新的思维。全书从“文”和“笔”的分 化说起,由此而看到韵律的起伏与虚实之别。“儒者崇实,墨家尚质,故《论语》《墨子》,其文辞皆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然文辞美富者,实为道家”。 他特别谈及庄子,以为“其文则汪洋壁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 莫能先也” 。按照这个看法,《论语》里的词语写得较实,《庄子》则另一个面孔,铺陈得较虚。这成了先秦文章的不同范例。后来的文人在此基础上摸索前行,叠加出不少虚实相间的存在。到了司马迁那里,格局不同了,《史记》则虚 虚实实,用台静农的话说,“辨而不华,质而不俚” ,各类笔触兼备。相对于 一般文人而言,鲁迅不喜欢文章的单一体例,颇为看重文章家的综合能力,司马迁作品的好处是各种体例皆备,史德与史才均在,故作品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之誉。他在评价司马相如的才华时,引用明代学者王世贞的观点说: “材极富,词极丽,运笔极古雅,精神极流动,长沙有其意而无其材,班张潘 有其材而无其笔,子云有其笔而不得其精神流动之处云云。” 所以,才华、韵 致、气象的综合,方可有大家风范。这些评语,在背后隐含着作者的审美趣味, 借用其思路,也窥见表达思想的另一条思路。
汉代以降中国的文章,肩负载道使命,审美的意识被功利主义所覆盖,虽然经历了六朝的形式主义阶段,但儒家的济世思想一直左右文人的意识。韩愈反对 形式主义,但也限于儒家的层面,带来思想的单一性。唐代之后,文章在样式上 更为精秀、典丽,而厚重则难抵先秦诸子。千百年间,只有苏轼、曹雪芹等少数 之人出现书写的奇迹,且抵达至精神的深度里。总体而言,文章的格局限定在一 定的范围里,这个状态,到了章太炎那里开始变化,自从他的文化观形成之后, 汉语表述的另一空间开始渗透到文人的世界。
章太炎的精神是复古主义,要恢复周秦汉唐的气象。在太炎先生看来,先秦之外,六朝的文章是好的。六朝的好在于“绝无依傍,随笔写去”,老庄和佛学互为映衬,思想是洞开的。所以鲁迅翻译域外的作品,用的就是章太炎欣赏的 语言。而鲁迅的文章变化,是在翻译实践刺激起来的。在翻译中,他把章太炎的 经验带进词语中,形成了表达的独特逻辑。
他早期翻译的语言有些受到了章太炎的影响,《域外小说集》的格式不仅与林纾的翻译实践有别,和苏曼殊等人的译作也颇有差异。他与周作人用了许多古 人弃掉的词章,尽量以陌生化的方式表达对于域外文学的理解,方寸之间,意绪 的可能有了多样。木山英雄说:“周氏兄弟共同的译语,却既与厌恶此种新名词 的《国粹学报》和章炳麟同道,同时又有意识区别于章氏过于宽泛的定义。” 不过,回到六朝时,表达的悖论也相应而出,在词语的实验中,他们发现复古的 限度明显体现其间,主要是语态里不能尽性表达现代人的感觉,与民间口语的内 蕴大为隔膜。周氏兄弟后来转向白话文,也是这一文体尝试后的冷静思考所致。
由此而产生了这样一种现象,在众多的杂文里,鲁迅以明白、晓畅的方式,抵达了六朝文的幽深之所。这是其作品颇为与人不同的所在。也就是白话中的古 文,或者说是古文中的白话。鲁迅的作品难以阐释的原因是,在看似明白之地, 埋下了隐曲的意绪。而这些,一定程度包含着古文的要素,他以奇异的方式,置换了章太炎的文章要义。而自己的潜能,也因之被释放出来。白话文的真正解放,恰是从其变调的涌动开始,韩愈之后,在精神逻辑上改写汉语路径的,鲁迅是重要的一人。
二
从文章观念到文学观念的过渡过程,带来了许多概念的交叉。鲁迅、周作人留学日本的时候,讨论文学时借用的是文章学的概念,《摩罗诗力说》《论文章 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谈的“文章”,包含后来胡适所云的文 学内蕴,只是概念极为含混而已。胡适谈论文学,一开始就撇开了旧的文章学理 念,那便与西方literature对应起来。所以我们看他讨论问题时,文学、历史、哲学是分开的。鲁迅的审美意识,也与胡适有呼应的地方,比如他研究小说史,意识深处就是西方文学理念的一种反射。但鲁迅与周作人言及散文的时候,没有像胡适那么单纯,他们还残留着文章学的意识。鲁迅将自己的作品称为杂文,其实 就是与纯文学的散文理念保持着距离。在他那里,体现的是非文章的“文章”。
<<上一篇:许知远对话赫拉利:未来难以预测,我的工作是提出警告|十三邀 >>
<<下一篇:为什么东西方的魔域页游创世神话里都有大洪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