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主页 > 超BT网页游戏 > 面对情绪困扰多些主动表达专家为市民支招:给自己设置些疫情结束后的远景目标
作者:网页游戏公益服 来源:http://www.banruo.net 时间:2020-03-12 17:05
抗疫战进入关键期,除了直面病魔的患者与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全社会都被疫情的点滴变化牵动着情绪。爆炸式的信息从手机、电脑涌入我们的生活,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对未知的焦灼、对负面新闻的愤怒、对不幸故事的哀伤……难以纾解的情绪困扰,也像“慢性病毒”侵蚀着我们的内心。当下,,我们需要怎样的心理支持? 三条渠道助纾解情绪困扰 记者:身处疫情的非常时期,从宅家到复工,有不少市民慢慢感觉“心态有点崩了”。为了减少交叉感染的危险性,面对面交流疏导或许不是目前的最好方法。能否全面介绍一下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推出的咨询渠道? 徐一峰:第一,市民可以拨打心理援助热线,除了市级层面的12320—5以外,我们还整合各区专业力量开设战疫心理专线021—55369173,全天24小时开放。 第二,中心官方微信号开设互联网快速问诊平台,提供在线心理测评和专科问诊服务,市民关注后可进行免费咨询。 第三,市民可登录上海健康云公众服务平台,进入心理健康板块,针对心理困惑在线接受专业咨询。 市民主要面对七方面困惑 记者:这些“云咨询”的市民们,主要碰到的心理困惑是什么呢? 徐一峰:我们总结了一下,主要是七个方面:一是询问疫情防控知识;二是有轻微咳嗽等症状者怀疑自己疾病缠身,非常恐惧;三是过度焦虑,担心新冠肺炎随时降临在他身上,有时候还会控制不住发脾气;四是感觉无力、疲劳、食欲减退,已到院检查但依旧坚持自己可能是疑似患者;五是抑郁、想哭,对生活失去信心;六是入睡困难、失眠或睡眠时间短;七是强迫行为,如反复洗手,反复回想自己出门有没有可能被感染,反复想象被感染后的严重后果无法自拔。 记者:之前在对发热咨询平台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从数据来看,半夜里打来电话表达焦虑情绪的很多都是女性,这有什么科学依据可以解释吗? 徐一峰:两年前,《自然》曾刊发论文进行了解释。第一,虽然男女性大脑构造相似,但男性更倾向运动功能、方向感掌控,女性则擅长图像认知、社交功能。第二,女性更容易产生情感性流泪,泪液中含有蛋白质、锰元素及催乳素——排出后对缓解情绪有很大帮助。第三,从现实生活来看,女性较男性有更密切的社会关系网,她们喜欢寻求帮助,同时也能得到帮助,有时“啰嗦”但对健康有益。 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我们也希望男性在遇到心理危机时能更主动地表达,或许一个电话、一条回复,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宽慰。 提供心理干预须未雨绸缪 记者:17年前,您是上海第一个进入传染病医院为医患提供心理干预的专家,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呈现出的心理问题,和非典期间有什么异同之处? 徐一峰:当年全市唯一一例死亡患者是位老先生。我进驻传染病医院后,第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为他的爱人、同为非典患者的老太太提供心理治疗。我告诉她,我们理解、认同你的悲痛,但也要把自责的情绪卸下来,“如果您先生还在,他也希望你能有勇气,带着他一起活下去。” 这个案例至今依旧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不少患者的自责情绪可能成为在治疗中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同样,医护人员也会自责:如果我用了另外一种治疗方式,患者是否会避免死亡?现阶段我们提供的是紧急支持性治疗,表明“我们和你在一起”。但同时,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地对医护人员、患者乃至社会大众提供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干预渠道。 记者:其实,许多市民目前也都正在努力走出疫情在心中的阴霾,但似乎很容易受到过载信息的影响,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徐一峰:对非医学背景的普通市民而言,若每天过度关注真假难判的信息、谣言、辟谣与反转,的确容易陷入负面情绪。我的建议是,每天应限制接受信息的时间,就像预防游戏成瘾一样——即便是益智游戏,也应把握分寸。比如,每天为自己设置两三次阅读新闻的时间段,除此之外,阅读、音乐、游戏等都可以带来舒缓。另外,超前性的远景目标,会成为支撑度过艰难时期的重要依靠,还可以通过在家的运动、肌肉放松、呼吸训练等快速调节紧张、焦虑状态。 (责编:陈晨、轩召强)
<<上一篇:“国民神车”吉利全新远景 品质感再升级 >>
<<下一篇:评测吉利远景X1怎么样及标致4008多少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