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主页 > 最新网页游戏 > 中国城市规划“非经典发展之路”
作者:网页游戏公益服 来源:http://www.banruo.net 时间:2019-07-30 19:59
而,人们对这样一种属性的主动认知却是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人类历史上的绝大部分时期,城市规划都只是被看作是一种比较纯粹的艺术、技术工程。如果说,西方国家对城市规划本质属性的全面认知是发生在1960、1970年代的社会转型时期(由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转型,由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那么在中国,2008年开始实施的《城乡规划法》终于在法定层面上实现了对城市规划“公共政策”本质属性的认知归位。 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总体阶段
2006年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8年的《城乡规划法》等相继出台,将城市规划拓展至城乡规划的范畴。CFP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过程是以市场化、分权化(中央—地方治理关系变革)、全球化、城镇化为基本线索展开的。根据中国不同时期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环境的特征(意识形态、社会需求、生产分配特征等),总体上可以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3年: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国家工作重点实现了向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农村、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启动。此阶段的城市规划,主要是针对此前长期积累的物质空间、基础设施短缺等问题进行应急性的拾遗补缺,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理论和经验,迅速重构中国城市规划的编制、实施管理与人才教育体系。
第二阶段,1984—1991年:以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我国进行双轨经济体制的运行探索,同时启动了对外开放的经济与空间战略。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面临着计划经济体制与双轨制体制并存、国内发展诉求与对外开放并存的混沌环境,城市规划挑战重重。1990年,我国第一部《城市规划法》颁布实施,构建了基本的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体系。
第三阶段,1992—2002年:以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为标志,正式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面对外开放,分权化、分税制改革等成为激励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重要因素。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主要是服务于地方政府经济增长需要,扮演着“促进增长的工具”角色,虽然规划实践如火如荼,但是规划的价值观、科学性、权威性等日遭质疑。
第四阶段,2003—2012年: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标志,以及五个统筹、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等一系列理论思想、目标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转向。中国城市规划在不断进行理论反思、实践转型的基础上,终于认识到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并通过《城乡规划法》对之予以法定化的明确。
第五阶段,2013年以来:中共十八大根据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最新页游公益服,提出四化同步、五位一体、建设美丽中国等战略部署,将城市规划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将城市规划视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对城市规划空前重视。同时通过国家部门调整、职能重组,重构国家空间规划体系,以便更好地发挥规划的战略引领、刚性管控作用。
演变与渐进中贡献中国方案
2008年开始实施的《城乡规划法》在法定层面上实现了对城市规划“公共政策”本质属性的认知归位。CFP
历史上城市规划的发展曾经长期囿于建筑学的传统,中外概莫能外。尤其是近代西方理性思想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将近现代城市规划烙上了浓厚的工程技术色彩。然而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的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城市规划不仅是一门专门的工程技术,更是落实国民经济发展计划、重大项目布局的空间工具。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高度一体化,决定了社会结构的简单化和利益结构的单一性,在这一体制下的城市规划不存在应对社会利益格局的需求,自然也不会具备分配和调节社会利益的作用。按照国家经济计划来规划城市、安排空间,投资多就规划多(例如大跃进时期),投资少就规划少,没有钱就不规划(例如三年困难时期以后),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80年代中期。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城市规划工作得到了恢复,1980年召开的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通过了《城市规划法草案》,1984年国家又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推出了《城市规划条例》,城市规划的编制与管理体系逐步得以建立,标志着城市规划开始具备了对城市建设环境进行主动规范和控制的属性。1984年《城市规划条例》中,将城市规划定义为“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1990年施行的我国第一部《城市规划法》,进一步明确“城市规划是一项战略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是国家指导城市合理发展和建设、管理城市的重要手段”。城市规划成为在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型过程、社会发展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用以保证城市空间发展的基本秩序、实现空间优化布局、解决各种物质空间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
然而,随着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平衡状况的日益加剧、快速城镇化导致城乡之间不平衡状况的日益加剧,城市规划的角色与目标定位也悄然发生着新的变化。人们逐步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规划是调节空间利益的公共政策,是通过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在规划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围绕公共利益这一核心,以解决公共问题为目标导向,调动公众参与规划的积极性。2003年之后,中央政府提出五个统筹、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全新的发展方针,城市规划的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2006年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8年的《城乡规划法》等相继出台,将城市规划拓展至城乡规划的范畴,并指出城乡规划是重要的公共政策之一,从而最终实现了中国城市规划的角色与目标定位由被动落实经济计划的“工程技术”向主动引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公共政策”的深刻转变。
今年4月,国务院批复《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雄安新区探索中国创新发展新模式,将先有系统规划后有建设。CFP
<<上一篇:四川师大一天迎来两位诺超bt页游奖得主开讲座 激励青年学子探索真知 >>
<<下一篇:广东工业大学移动课堂:践行管理真知,探索互联网+运营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