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主页 > 超BT网页游戏 > BMW卓越城市|顾火爆网页游戏啸涛谈交通、信息与城市边界
作者:网页游戏公益服 来源:http://www.banruo.net 时间:2019-08-20 22:44
审视不同的城市边界,会看到城市的各种理想。
一般意义上的城市边界,所指的是对应行政级别的管辖范围,以及城市建成区、增长边界等。实际上,结合区域一体化的趋势,大城市正在联通更多周边城镇,其影响力的边界正在扩张。而在现实的城市运作中,城市网络可能并不依附于空间存在。另外,边界有时意味着最为活跃的生态系统,比如河流。而人们也时常体会到由社会分异或权属而生的边界感。
如何看待这些城市边界?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等,未来这些边界将如何演变,以何种方式存在,是否仍有存在的必要?我们又可以由此而做些什么?我们希望,通过BMW卓越城市讲堂,带来一场头脑风暴。8月27日上午9点,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澎湃新闻、宝马中国联合主办的这场思想讨论活动,将在上海1862时尚艺术中心举行。报名二维码见文末。
作为长期在交通规划一线的工程师,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上海分院副院长顾啸涛,对上海的交通设施建设、长三角城市的互动往来,以及未来交通技术的可能性,有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以下是他对澎湃新闻的分享。
本文图片均由澎湃新闻记者史阳琨拍摄于上海。
澎湃新闻:在最初的城市发展中,交通起到怎样的作用?
顾啸涛:城市最早的文明,基本是沿河流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多条河流的交汇点,往往形成了比较重要的城市。因为当时货物的运输主要靠水运,河流交汇点附近的港口成为物资交换的主要场所。
许多大城市都是从港口发展起来的。后来有了铁路、高速公路,原先单纯依靠水运的城市发展放缓,而铁路交汇的枢纽形成了新的城市,高速公路更是促进了一些中心城市的壮大。航空、远洋航运技术的发展,同样促进了中心城市和沿海港口城市的格局,所以,交通和城市发展密切相关。
同时,城市规模也随着交通工具的进步而不断往外延伸、变大。在人们只能步行或依靠马车的时代,城市规模都比较小;火车、小汽车发展起来后,加上高速公路和快速路的建设,城市边界不断外扩,因为市中心和周边地区的联系越来越快捷。
我们也可以用乘坐交通工具的时间衡量一个城市的边界。原来骑自行车或坐公交车,三四十分钟只能到达十公里以内的地方。有了轨道交通、小汽车和快速路、高铁,同样时间就能到达30、50公里甚至更远的地方了。
澎湃新闻:具体到上海,情况又如何?
顾啸涛:上海同样也是随着交通技术进步逐渐变大,不断合并了原来属于外围的城镇,形成很多副中心。当然,更多是经济的因素。而交通的发展则支撑城市边界不断扩大,尤其是“申”字型快速路和轨道交通的网络化发展,把上海逐渐撑大了。
同时,城际交通也越来越方便。我小时候从家乡张家港到上海来一趟,感觉非常遥远,实际只有120公里左右的距离,但那时没有高速公路,坐火车或长途大巴,要大半天时间才能到。后来通了高速公路,两个小时就到了。马上沪通铁路、沿江城际铁路通车后,时间更是可以缩短到40分钟左右。所以,上海与周边地区的时空关系越来越紧密,城市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人们交流的频率也会越来越高,今后长三角会真正达到一体化的状态。
具体来讲,上海和周边的城市,比如昆山、嘉兴,产生的联系越来越多。昆山表现得比较明显,昆山的花桥,地铁都与上海连通了。虽然昆山在行政上属于江苏,但这种交通需求的发展趋势,更多地是往上海靠拢的。
澎湃新闻:那在交通人流上有什么表现呢,在数据上可以反映吗?
顾啸涛:数据上也可以看到,我们在昆山南站、苏州园区站做调研,早晚通勤时段,往返上海的乘客规模、比例相对挺高。比如苏州工业园区站,每到工作日,站点的地下停车场基本都被这种停一天的通勤乘客车辆停满了。住在那边的人,早晨坐高铁到上海来工作。从苏州工业园区站到虹桥站,就二十分钟左右。如果在虹桥商务区这边办公,从时间上看,比很多上海市中心的人上班还要方便。
很多国际化的事务会放在虹桥。这实际也是区域一体化的一个表现。虹桥枢纽可以说是全球城市的重要枢纽。上海和日本、韩国之间,基本都可以一日往返,航班很密。国家会展中心选址在上海虹桥枢纽附近,可能就是因为这个特殊区位。其实,如果单从交通上讲,这么大体量的会展中心选址在这里,交通组织的压力很大。因为这里不仅要保障机场、铁路客流的进出顺畅,还要保障同等规模的通勤人流、车流,会展需求再继续叠加,可想而知……但我猜,商务部和上海,选址在这里建国家会展中心,应该是站在全球城市的角度来看的。
澎湃新闻:从长三角和上海看,您认为,区域一体化和全球城市的关系是什么呢?
顾啸涛:区域一体化其实是城市群参与世界竞争的必然趋势,也是对其中的全球城市的支撑。世界上几个著名的城市群,比如东京都市圈、纽约都市圈、伦敦都市圈等都是如此,上海如果只靠自己,没有周边城市的支撑,是很难发展到当前这样的规模和影响力的。
好在长三角的城市发展水平都比较高,经济发展程度基本在同一水平线上,而且整个地区对教育一向比较重视。因此,优秀人才比例、工人素质都相对比较高,而不同层级的城市地价与上海有着显著的阶梯效应,这就有利于不同类型的公司企业选择最合适、最有性价比的地方落户,从而培养更多的产业链。比如上海负责研发、销售,其他城市负责生产。
而这些产业链和分工模式要在国际上形成竞争力,交通就显得尤为重要。区域一体化,就是要通过加强区域城市间的交通链接和效能提升,让尽可能多的人员和物资,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在这个区域流动起来,从而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规模,推高核心城市的影响力。
对于长三角地区的范围,最早是在1982年,国务院建立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当时只有十个城市。到1997年,名字改为“长三角经济办公室”,城市规模扩大到十五个。2018年,又改叫“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办公室”,扩大到三省一市的二十六个城市。这种总盘子的逐渐扩大的历程,是经济规律的体现,更有交通发展的助推。
澎湃新闻:就交通来讲,,在机制方面,有什么需要进一步被打通的东西呢?
顾啸涛:就交通来讲,首先是规划上需要有协调机制。前几年,周边城市很多高等级公路已经建到上海的边界上了,就等着上海接。但上海这边有顾虑:是让它接到郊环线上,还是接到虹桥枢纽?不同的连接方式,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外面的城市,肯定想直接到中心,衔接机场、枢纽中心。但对上海来讲,可能承受不了这么大的交通流量,管理压力也很大。
所以,在2010年,我们编制《上海交通发展战略》的时候,提出了“公铁均衡战略”。希望高速公路接进来的数量少一点、慢一些,而铁路、轨道交通接进来多一点,快一些,这样就可以让人进来的方便一些、数量多一些,而车进来尽量少一些。所以,不同城市之间的这种规划沟通机制,需要建立起来。
其次是交通运营管理的机制上要统一、整体考虑。比如,城市内外部交通衔接服务上能够统一,时间上能匹配好;比如票制票价上的统一,最好能一次支付,过程中可以一票换乘不同交通方式,等等。
<<上一篇:百亿点击国漫改编手游,《页游公益服》绝不只是“漫改”那么简 >>
<<下一篇:没有了 >>